『往遭喪的家去,強如往宴樂的家去;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,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。智慧人
的心在遭喪之家;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。』 傳道書 7: 2, 4
剛完成《信望愛關懷課程》的網課十三堂,得著良多:怎樣以神為中心關懷病人;用心聆聽及陪伴的重要。而最後一課是「哀傷陪伴關懷」,教導以同理心去接納他人的內心傷痛,說出合宜的問候。對我們新癌症支持小組有很大幫助。
中國人有一禁忌:若有人離世,家人最好不要到別人家中,或邀請他人到自己家中,認為會帶來不吉利。事實是,這個時候,正是哀傷者極需陪伴的時刻。我記得丈夫離世時,許多身邊的朋友親屬,都像不敢打擾,或不知對我説甚麼安慰說話。結果是,我自己靜默地承擔一切。那時,我多盼望有人陪伴我,或請我出外吃一頓晚餐,讓我暫忘哀傷。我羡慕約伯,他的朋友在開口控告他之前,至少陪伴他靜坐了七日。或許,我們要打破這無理禁忌,勇敢地去需要受安慰的人家中,去聆聽、去倍伴、去支持。我們需要擴大願意關心人的團隊,無論是癌症支持事工、探訪、招待等等。你願望裝備自己,成為一個用同理心去關心別人需要的人嗎?不要像約伯的朋友,關懷卻令人愁煩。下次的《信望愛關懷課程》,將會在七月中開始,請把握機會。
我很喜歡盧雲在《將哀哭變成跳舞》一書中,用作解釋 compassion 的一個例子。這例子也同時指出在安慰人時,我們常犯的錯誤。帶著同情心生活,意味著進入別人的黑暗時刻、痛苦的地方,而不是在痛苦時退縮或移開視線,是留在那裏與那人一同受苦。
盧雲說,他曾拜訪一位婦女,她的房子和社區被颶風和洪水嚴重破壞。 她獨自一人,絕望地注視著破爛的房子。 她坐在那裡對自己說:『我是多餘的。我變得毫無意義。 自從丈夫去世後,我只是自己、孩子和鄰居的負擔, 沒有人需要我了。』盧雲對她說:『妳沒有理由沮喪。看,你有孩子和孫兒,他們很高興有你陪伴他們。你兒子已經計劃來修理你的房子了。』這些話並沒有幫助她,反而讓她更加鬱悶。 盧雲根本沒有真正聆聽她的話。經過反醒,他看見自己的過失:
1. 他不允許她在悲傷的時刻感到難過。
2. 人總想幫助朋友快速處理悲傷,因為我們偷偷地想離開傷心的地方。但悲傷是需時處理的。
3. 我們拒絕接近他人的痛苦。部分原因,是我們不願意承受他人痛苦,只希望處身舒服、開心的地方。這是人的本性,自然邏輯。
神靠近傷心、痛悔的人。神瞭解我們的痛苦,神安慰在患難中的人。有多少人願意跑到別人受苦的地方? 誰能輕易聽到某人的哭泣、無聲的悲傷,而願意去安慰他人?若你可選擇,你會到宴樂之家?還是遭喪之家?
『使我們成為人的,不是我們的思想,是我們的心;也不是我們思考的能力,而是我們愛的能力。』 盧雲
(“What makes us human is not our mind BUT OUR HEART, not our ability to think but our ability TO LOVE.” Henri Nouwen)
梅玉英
〔歡迎純正成員投稿『純正快訊』,彼此交流。請把分享電郵魏牧師或劉傳道。多謝!〕
『到了基頓的禾場,因為牛失前蹄,烏撒就伸手扶住約櫃。耶和華向他發怒,因他伸手扶住約櫃擊殺他,他就死在神面前。』 歷代志上 13:9-10
或許你和我都一樣,會為烏撒不值,覺得他伸手扶約櫃是出於好意,甚至是自然反應,為何要被擊殺,馬上就死了?
但既然這事清楚的記在聖經上,就讓我們仔細察看,揣摩當學習的功課。大衛頭一次接約櫃出現事故,不敢繼續計劃,把約櫃運到別的地方。經過三個月的觀察,他作出反省,然後把祭司和利未人的族長召來,對他們說:『因你們先前沒有抬這約櫃,按定例求問耶和華我們的神,所以他刑罰我們。』(代上15:13) 大衛知道問題在於他們沒有按神清楚的吩咐,用槓肩抬約櫃,反而是用了自己以為好的方法,就是放在新車上。此外,還加上各重樂器,和極力跳舞歌唱,卻不著重於在神面前的自潔和準備。第二次迎接約櫃,他們改善了錯誤。大衛也直接承認自己的責任。原來,第一次的準備和過程都錯漏百出,神在不悅中,仍待到烏撒伸手扶住約櫃才出手,且只殺一人,以示警告,可說已是滿有憐憫了。不然的話,刑罰可能更重。
我們以為好的,不一定是神所吩咐的。人的即時反應,不少時候也不討神的喜悅。要在這方面改善,避免不自覺中得罪了神,就非要平常作好準備不可。當『自我』不斷減少,神的生命在我們的生命中增長時,我們才能更明白神的心意,不會『好心做壞事』,即使在危急情況下,電光火石就要回應時,我們都能討神的喜悅。
土耳其:安提阿市中最古老部分,經過兩次強烈地震後,完全被摧毀。根據使徒行傳11:26,門徒被稱為基督徒就是從安提阿開始。全國有超過六千幢大廈倒塌,而在敍利亞亦有大量建築物遭毀。經過多月來的搜索及拯救行動,死亡數字已超過四萬七千人。該地區位處三塊地層構結板塊(tectonic plates) 交匯點,僅有少數建築物能耐得住 7.8 及 7.5 級的地震。一位酒店老闆向紐約時報表示:『我失去了朋友。我跟朋友進餐喝酒的地方,沒有了。我掉丟了所有記憶。』(『今日基督教』二三年四月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