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園地

幾年的疫情,給全球帶來基本的改變。不僅數以千萬計的生命喪生,對一些傳統上難以大幅度改變的觀念和習慣,也產了革命性的挑戰。今日,我們如何看『工作』,已經跟疫情前有很大分別。『在家上班』不單成為可行的選擇,甚至成為較佳的安排,從而對整個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。對基督徒而言,網上敬拜、網上團契是否也是較好的選擇?

平心而論,網上聚會的確有不少的好處。在全面封城的時候,我們既然不能外出,任何集體活動都不能舉行,網上聚會讓我們仍然能夠一起維持敬拜及團契,實在是功不可沒。此外,各項事工的籌備、不同會議的進行,不也是在線上進行嗎?記得疫情期間的一些安息禮拜,也是透過網上進行,讓弟兄姊妹仍然能夠向傷心的肢體表達關懷與支持。

一些年長,或因病行動不便的會友,也能透過網上聚會,參與敬拜,這也是不能否認的好處。此外,在家中網上敬拜聚會,也能讓未信主的家人間接對信仰有所接觸,打開討論福音的門,這亦是事實。但網上聚會是否沒有任何潛在的壞處?為甚麼我們不保持單單網上聚會?或許你心中也會問同樣的問題。

信仰的目標是與主結連,生命得到改變。要達成這目標,最理想的環境是面對面、人與人的關係活動。因此,耶穌基督也是道成肉身,有血有肉的成為人,經過成孕成長的過程,活在我們中間。他是否可以只用『影像』來向我們啟示?我想是可以的,但他選擇成為人,實體的來到我們中間!

網上聚會的危機是敬拜成為另一個資訊節目,我們更處於被動的地位去接收訊息。觀賞的心態漸漸更加嚴重,崇拜和團契也變得隨便。

網上聚會有好處,也有壞處,我們要保持好處,好好運用,也同時要留心壞處,全心全力加以防範。我更要在此多謝教會的『數碼隊伍』(digital team),為我們所擺上的勞苦。

大家都知道我喜歡看職業籃球。不錯,在家看比賽很舒適方便,更可看近鏡重播,但無論如何也是不及現場觀看的!球票的價錢就是最好的證明。我想,崇拜和團契都是一樣。疫情已經過去了,我鼓勵大家都實體回來教會聚會,一同敬拜和團契。

魏牧師

〔歡迎純正成員投稿『純正快訊』,彼此交流。請把分享電郵魏牧師或劉傳道。多謝!〕

每週靈修

悔改中具有目標的痛苦 (尼希米記 9:1-38)

悔改不是一種情緒,也不是為自己的罪感到懊惱。悔改是一個決定,是認清以為自己能操控生活、自己能做自己的神的假設是錯誤的;悔改是承認以為靠自己的能力、教育、訓練就能應付一切的想法也是錯誤的。悔改是接受一個事實:不可按舊想法和舊行為,去成就神對我們的要求,或得到我們期望從神得到的。向自己生活習慣說不,無疑會帶來痛苦;但當那習慣實質是引去死亡的,那就越早離開越好了。

進行外科手術一般都會帶來痛苦,但結果卻是有益的。你在以色列看見的,正正是這樣。以色列是在接受手術。是的,手術必然是痛苦的,會帶來眼淚,但以色列人順服神,讓神把影響屬靈生命的毒瘤割除。

神的審判是痛苦的,但卻是具目標的痛苦,總是引導我們朝悔改的方向走上。

《 Eugene Peterson, “The Message Devotional Bible” 》

宣教角落

泰國、美國:被稱為「五月花教會」的深圳改革宗聖道教會的63名成員,在復活節前抵達美國,與當地教會一同慶祝基督復活。在曼谷警方逮捕該教會28名成人和35名兒童一週後,其中的59名成員已飛往在美國的新家。一名孕婦和她的家人仍留在曼谷,直到嬰兒出生,預產期為4月20日。《華爾街日報》透過聯合國難民機構的發言人和一位泰國警官,確認這群人離開泰國的情況。據《華爾街日報》報導,泰國官員原本打算將簽證逾期的教會成員驅逐出境。該教會在2019年底和2020年初逃往韓國,但無法獲得庇護,之後遷往泰國。上週,該團體在耶穌受難日抵達達拉斯,然後前往泰勒市。宗教迫害倡導組織「尋求自由國際(Freedom Seekers International)」努力不懈的為他們尋找安身之處。美國倡議人士讚賞,美國國務院確保了該團體能被送往美國,而不是被送回中國。「五月花教會」成員長期以來希望在美國定居,美國宗教自由委員會負責人,前眾議員弗蘭克·沃爾夫(Frank Wolf)和中國援助會(ChinaAid)博希秋(Bob Fu)皆支持此目標。早在去年,德克薩斯州不少教會已同意在「五月花教會」抵達美國後,提供贊助,包括臨時住房、生活費,和幫助他們安頓的過程。美國經常為那些正面臨中國政府迫害的人,提供住處或人道主義假釋,包括曾被拘留的維吾爾人、人權活動家和來自家庭教會的基督徒(包括來自「秋雨聖約教會」的一個家庭)。「五月花教會」牧師潘永光去年告訴《今日基督教》,在韓國和泰國的那段時間,是自己「牧養事工最艱難的時期」。「在地上,基督徒是寄居者。我們可以繼續前進,但泰國不是目的地,美國也不是。我們是在前往天家的路上行走。」